ESKYIU
Industrial Forest

《Industrial Forest》,2013年

鋁、不鏽鋼鏡、人工草皮

Spring Workshop位於黃竹坑工業區,繼承了典型後工業時代香港的景觀,工廠大廈也瞬間變成創作人的聚居地。《Industrial Forest》花上幾百支幼長的鋁質竹桿,將黃竹坑以往大量種植的黃竹置於新景觀中,確認黃竹坑所繼承的一切源起何處。每支細桿都可隨意移除,在茂密的森林景致劃出留白空間。幾個月來,裝置不斷改變,有時要讓出空間予觀眾群,有時則放上更多竹桿,不讓遊人進入其中。在城市裝配這座森林,就是要稍為隱去四周的工廠大廈,用心構設森林上的一片天。鄰近的高架道路交通繁忙,特意把裝置放在Spring Workshop的露台,也能調整一下室內接收的訊息。從馬路上觀看《Industrial Forest》有一種催眠的感覺,竹桿林看似混入了工廠大廈,但又與周圍的工業景觀格格不入。

露台的牆身裝上鏡子,反映出整齊的竹桿林,製造景深的錯覺。竹桿下的只是人工草皮,卻特意仿造出真草等發黃、長斑、凋萎各種枯槁狀態,表達全球暖化下長期受旱的結果。既然真草不再青蔥,人工草皮也不需要是綠色,如此人工合成的自然生態,反映現在的自然環境正在人工合成和天然生長兩方面搖擺不定。可是人工草皮也太恰如其分,只有枯槁狀態,不會沾上泥土,也對四時變化和環境轉變沒有反應,始終如一。

竹桿林就不如下面的人工草皮,能隨環境改變而起反應。即使只有一個觀眾走過竹桿林,竹桿都會稍稍彎曲,因遊人而變化。幼長的竹桿隨風而動,正好表現風力和風向。黃昏時分每支竹桿頂端都會發亮,亮起橙紅色光芒表示污染水平嚴重,白燈表示情況正常,天朗氣清時則亮起一片藍光。然而竹桿頂端由太陽光電系統發動,白天天氣不好,晚上竹桿就不能發亮。

《Industrial Forest》歡迎各種詮釋和周期變化,為反映四時轉變,裝置旁會進行多項實驗,如引入象徵本地中國文化的中草藥園圃,配合實驗音響效果,為審視人工合成和天然生長兩方面的錯綜複雜建立新對話。

《工業森林》 (2017)  ESKYIU 著

Very Real Fake Nature in the Industrial Forest Installation, by Zoe Li, ArtInfo (March 5, 2013)

Design duo foster debate on the built environment, by Catherine Shaw, SCMP (May 8, 2013)

Design file: Eskyiu, by Christopher DeWolf, SCMP Post Magazine (August 18, 2013)

鳴謝︰
設計師︰邵達輝及姚嘉姍
項目團隊︰華千茹、田雪竹、Wilton Ip

關於ESKYIU

邵達輝及姚嘉姍共同創辦跨界別建築工作室ESKYIU,融合文化、社會、藝術、科技,用互動形式以至策劃城市項目的規模,致力探索建如何貫穿社會的持續發展、文化景觀、公眾參與等議題。二人參與多項展覽,包括2008年威尼斯雙年展‘Urban Pastoral’、盧布爾雅那‘Human Motor: Narratives from the Assembly Line’、曼哈頓下城文化局委託的公共藝術項目Chinatown WORK、倫敦建築聯盟‘Nutritious: An Aeroponic Facade’等等;又在美國哈佛大學亞洲學生協會會議、TEDx、莫斯科DLD論壇、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亞洲協會、南京大學、赫爾辛基大學、劍橋大學等發表演說。2009年二人策劃了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最近出版了INSTANT CULTURE: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 as a Collective Process,Designboom評價此書「振奮人心,考慮了香港面對的地域意義、文化消費、建築、環境以至全球壓力,種種壓力也是其他城市正在面對的。」ESKYIU曾獲得美國「建築聯盟獎」及Perspective’s ‘40 under 40’獎項。

其他展覽裝置

聯繫

Spring 工作室
香港 香港仔
黃竹坑道42號 利美中心3樓

T + 852 2110 4370
F + 852 2110 4372
us@springworkshop.org

開放時間
週二至週五 中午12時至6時 (包括公眾假期)
或預約

地圖及交通資訊請按此